如何处理语文课堂上的"预设"与"生成"的关系
详细情况参考: http://wenku.baidu.com/link?url=sAgw5xaqUgLg5wQ0wzcMrGXjm_vkZpFxAaSrQkHHWDx-xPF632DF1794ft8uhXLEZgcI_1ktGKS-ukgppMKknneLVeqvGVAO8GidXdINn6G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,生成与预设是一对矛盾统一体,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,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。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,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,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,新课程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的预设和精彩的生成。一、精心地预设生成1、从教师方面讲,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,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,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,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,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;其次要拓宽知识面,丰富背景知识;再次要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。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、引领生成和提升生成的基础。2、从教材方面讲,要强调教材的基础地位和主导作用,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,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,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,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,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、拓展义,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解3、从教学方面讲,要强调精心的预设,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,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“生成”,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。教师有备而来,顺势而导,才能有真正的“生成”。这种“预设”越充分,生成就越有可能,越有效果。预设是对生成的丰富、拓展、延伸,没有高质量的预设,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。二、宽容地接纳生成面对课堂中出现的“意外”在部分老师眼里,就意味着教学效果不好,教学设计不 到位,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,他们尽量把课做圆满不给学生出错的机会。可是许多科学家发现,大多数发明都是从意外情况中获得灵感的。因此,教师在研究意外情况,适时更改或增加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兴趣、引发好奇心,引出问题、引发思考的生动有效的途径。课堂中的教学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,教师既无法估计它的发生时间,也无法预料它的形式,因此在备课时不可能作出准备以应付突如其来的变故,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比较高的应变能力,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,教师应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思路去继续进行教学,在这种情况下,教师转变思维方式换个角度去思考,也许就能“柳暗花明”了。在课堂上,教师应保持一种大将风度,做到处乱不惊,从容不迫,只有自己保持情绪稳定,才能以自己的情绪来感染学生,从而化解意外险情。三、理性地认识生成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权主要表现在: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;可以独立思考、个性化理解、自由表达;可以质问、怀疑、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;即使自己的见解不完善或片面,也能免于精神或肉体处罚以及不公平评价或对待,等等。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错误,正因为出错,才会有点拨、引导、解惑,才会有教育的敏感、机智和智慧,才会有对学生乐观的期待,以及真正的爱护。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暴露各种疑问、困难、错误、障碍和矛盾的过程,又是学生展示、发展聪明才智,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。为此,教师不仅要学会宽容学生,更应学会欣赏学生,挖掘和捕捉学生的智慧,向学生学习。例如:一位教师安排学生为乐曲取名字,播放的是《大海》和《空山鸟语》两段音乐给大家听,要求学生各抒己见,发挥创造力,于是,“流水欢歌”、“清泉”、“清澈的溪水”、“雨中的邂逅”、“舞”、“争执”、“百家争鸣”等名字诞生了。特别引起老师注意的是:一名由农村转学来的学生为《空山鸟语》起了个别出心裁的名字——“捉鸡”,全班同学哄堂大笑,但是这个学生很认真地说明,老太太的鸡从鸡窝跑到院子里,着急到处捉,又来了一群小伙子,拿着扫帚一起捉,打翻院子里所有的东西,也没有捉到。在课堂上,不能用“谁想象得好,谁想象得差”来单纯得评价。“捉鸡”这个名字虽然起的不雅,但敢于想象,敢于创新,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,这对于学生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。更何况音乐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,在无任何标题提示的前提下,任何感受均可成立的。所以在课堂上,遇到这一类情况,要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。理性地认识生成,不要一味压制学生创新的火花。四、机智地筛选生成正当我们倡导生成性教学时,教师们对“主观预设的教案”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开始怀疑,生怕预设的教案束缚教师思维,约束课堂生成,限制学生发展,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,又不得不与时间赛跑,孰不知这缩小了学生的思考空间,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。事实上,在教学中不宜过分注重教学环节,应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空间,把精力放在对学生思维的关注上,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的生成因素,随时对学生作出回应或反击。把人——特别是把学生看作重要的资源因素,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、教学文本、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,课堂教学才能不断“生成”。课堂教学有一些“生长点”。把握好这些“生长点”,有可能成为一节充分生成的课。(一)在学生的需求中“生成”。教师的“教”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“学”服务的,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,“以学定教”、“顺学而导”。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反映,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当然,学生的需求有教育价值大小之分,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评估和筛选,但决不能置学生的问题于不顾。如果质疑归质疑,教学归教学,质疑和教学是“两股道上开的车”,课堂教学生成的机会便会失之交臂(二)在尝试和探究活动中生成在尝试和探究活动中生成,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并存。我们不要怕学生在尝试中出错误。胡适在《尝试集》中写道:“‘尝试成功自古无’,放翁这话未必是。我今为下一转语:自古成功在尝试!”胡适强调只有尝试才能走向成功,对我们的教学具有积极意义;而陆游“尝试成功自古无”的看法也极有见地,因为在尝试和探究过程中,出现错误和失败是正常的。学生在尝试和探究中出现的错误,是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。有经验的教师善于抓住这些错误,引导学生分析原因,改变思路,重新探究,最后走向成功,这种教育的效果远远胜于直接告诉学生一个正确的结论。总之,只有精心地预设,才能在预设中留有生成的空间。课堂中让我们容忍孩子们在生成中伴随的“乱”,把舞台留给学生,并且敏锐地捕捉生成的资源,把它放大这样才有可能巧妙地生成。这样的课才有可能厚重,但厚重的课堂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,完整的知识体系……,对老师的内功要求越来越高。就让我们认真地预设为生成夯实功底而努力吧。以上回答供您参考!希望对您有所帮助!